業的程度。
相比較之,諸藩國許多百姓才僅僅是小學平,因此這樣的質量移民自然不會被諸藩所放過。
大明寬松移民的政策消息一傳開,不僅僅是昆侖諸藩打了雞血,便是隔的印度廝當諸藩也鉚足了勁。
許多不是生產,在街巷尾乞討的土民被他們抓捕,直接賣往了北昆侖。
之后,或許是覺得這樣來的太慢,周王朱奎聯合北方七藩,向莫臥兒發起攻勢。
盡奧朗則布的反應很快,及時帶領大軍支援邊關,但還是有二十余萬土民被掠走。
據昆侖監察使司官員記載,僅乾圣十二年,諸藩就從各地輸送了百萬隸前往北昆侖,但其中能活著抵達的不足三分之一。
官員們睜睜看著隸價格從每個五兩驟降回到了一兩,最后甚至降到了八百文。
這樣的況,直到乾圣十三年三月,皇帝朱慈燃病愈重新執掌朝政,并收緊移民政策才宣布結束。
不過即便如此,遷移司也批了二百六十多萬的移民鐵牌。
值得一提的是,齊國并沒有趁著政策寬松的時候和諸藩搶人,而是不爭不搶。
齊國對于大明百姓遷移齊國的態度由百姓主,原因源自齊王那句“他若來我便收,他若不來便不用求,人在而不在多?!?/p>
對于移民,齊國和大明的態度都是一致的,百姓主動上報當地遷移,那當地官府便會同意,隨后于月末上報。
每月各省移民的文冊上交至遷移司后,遷移司與百王坊的齊王府官員交接,定好遷移銀的數量。
其中,由于齊國國力上升,齊國并沒有繼續占著政策,而是在天啟四十年將遷移銀從一兩提到二兩。
此后天啟五十年,乾圣十年,齊國分別兩次主動提價,如今齊國移民一人已經不再是一兩,而是四兩。
但即便齊國如此,大明每年遷移齊國的人卻也不在少數。
僅乾圣十二年,大明遷移齊國的人數量就達到了七十五萬,齊國也為此交了三百二十萬兩的遷移銀。
不過,大明對于遷移銀的態度是比較寬松的,可以用國債置換。
乾圣十二年,大明累計發放了國債兩億三千萬兩,其中有不到一億兩被國百姓持有,但大明每年都會回收。
剩的一億三千多萬兩里,印度廝當諸藩持有的國債僅僅三千萬,昆侖諸藩一千六百萬,朝鮮等外藩一千八百余萬兩,剩余六千多萬兩國債都由齊國持有。
因此,換句話說,齊國持有的國債如果以移民的方式來置換,大明需要對齊國遷移一千五百多萬人才行。
好在齊國對大明的國債倒是沒有什么怨言,基本只要大明發生困難,齊國都會手援助。
例如此次京師大地震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因此齊國和大明的關系才能良好的維持去。
只不過說到底,齊國始終是一個新崛起的國家,大筆的國債放在手里,這避免是一個誘惑……
“六千七百二十六萬四千三百兩……”
“阿爺、爹,這國債你們再大手大腳的買,小可就要致仕不了。”
乾圣十三年三月初五,齊王承運殿,當一名三十,著黃圓領袍的男人著眉心將一本奏疏放在殿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