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見狀連忙補齊空額,弟官員見狀也連忙學習,以此來躲過這個“田閻王”。
只是他們的把戲瞞不了一個真心想要查案的人。
田文鏡每到一地,就將與官員沾親帶故的人,派人去查他的消息。
如此一來,雖有些費時費力,但這些人過往的經歷卻能被田文鏡一一。
本該上班的時間卻在鄉野游玩,僅憑這些,田文鏡就能將事官員扣,隨后詢問工廠工人,繼而將官員與占據空額的人一同送刑。
田文鏡的行動讓大明忙碌了起來,而大明一旦忙碌,那諸藩也即將得利。
從年初開始,伴隨著大明遷移的政策寬松,因為國壓力和外條件豐厚而想要遷移的人便源源不斷的行遷移。
據尚書王宕在歲末的奏疏中,從正月初一到同年臘月初一,遷移司一共理了六十二萬宗遷移事,發放移民鐵牌一百八十六萬余塊。
在王宕的估計中,這一年如果過去,那移民海外的人恐怕接近二百萬。
這其中,有近四分之一了齊國,四分之一了大明較為偏遠的省、司,例如昆侖、河中、泰西、南州等地。
至于剩的四分之二,基本都了諸藩之中,人數百萬左右。
這人看似不多,但足以讓諸藩興許久。
只不過興之余,諸藩之中卻是有人喜有人愁。
大明遷移的百姓,大分都是中學畢業的,有一定的技能在上,這樣的人質量自然不用多說。
不僅是缺人的昆侖諸藩想要,就連人擠人的小西洋諸藩也垂涎滴。
經過乾圣、永昌兩朝二十年的發展,小西洋諸藩二百余國的國民人數量兩千一百四十二萬,土民兩千二百五十余萬,耕地三億畝左右。
看上去,似乎人均接近七畝,很是富足。
可是,這個時代并非每個國家都能像大明和齊國一樣能大量使用各種化來增產。
自從印度廝當引大明的粳米種植后,畝產便基本保持在三百至三百四十斤。
看樣似乎可以人人吃飽飯,但問題在于大明移民到達藩國后,印度廝當地區藩國給予的條件是均十畝耕地。
也就是說,以諸藩的土地來算,他們能維持的國民人也只有僅僅三千萬。
每一批國民的抵達,都需要當地無數土民貢獻土地才行。
如今年,遷移到印度廝當的國民足有四十二萬,為此諸藩就能從土民手中拿到四百二十萬畝土地來發放給國民。
不過這對于它們來說也并不困難,畢竟藩國的土地都屬于藩國,而不屬于土民,國民擁有終使用權,但土民可沒有。
他們等同是土地上的短工,一旦藩國想要回收土地,他們幾乎沒有辦法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