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株.....特殊的雄不育野生稻!”
聽到【雄不育野生稻】這三個詞。
李覺和錢秉穹等人臉并沒多少變化。
但一旁的徐云卻心中一個咯噔,整個人險些從輪椅上再摔了來。
我、t、m、d、聽、到、了、什、么????
雄不育野生稻?
作為一名上過中生學《遺傳與化》、如今從事生專業的生汪。
徐云哪能不清楚這個詞代表著什么?
近現代雜交農作的概念提于19世紀中后期,技術上的應用大概現在上個世紀初。
當時海對面的喬治·哈里森·沙爾在玉米育種上利用了雜種優勢,培養雜交玉米,產量增加了30%多。
于是呢。
他便又提了一個想法:
能不能在稻上運用雜交技術,培育雜交稻來行增產呢?
但這個想法直到喬治·哈里森·沙爾去世都沒能成功,因為無法找到能保持雜交基因的載。
上輩是稻的同學應該都知。
稻是自花授粉植,雌雄同,穎花很小,而且一朵花只結一粒種。
所以雜交稻呢。
簡單地講就是植界的騾。
動界的驢和雜交,產生后代騾,但騾沒有生育能力。
要得到騾,要不停的用驢和雜交。
雜交稻也一樣。
好不容雜交得到的第一代雜交稻基因,不能傳承給后代。
如果要像玉米那樣,依靠人工去雄雜交的方法來生產大量雜交種,每天能生產多少種呢?
少量試驗還可以,用到大田生產上是不可能的。
也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稻的雜種優勢未能得到應用,一直都停留在理論端。
除非.....
存在一種特殊的不育系:
它的雄花粉是退化的,也就是雄花沒有花粉,要靠外來的花粉繁后代。
有了不育系后。
把它與正常品種相間種植,并行人工輔助授粉,就可以解決不要人工去雄便能大量生產第一代雜交種的問題。
但問題是這個邏輯好理解,可雄不育系稻實在是太難找了。
照歷史發展。
袁國糧團隊要到整整9年之后。
才會機緣巧合的發現第一顆雄不育系野生稻,也就是赫赫有名的【野敗】。
后世諸如汕優63、威優64、岡優22這些國的主要雜交稻,全都是這株野敗的孫。
當然了。
說起野敗,就不得不提另一件事:
后世很多黑拿野敗來攻擊袁國糧,理由是發現野敗的不是袁國糧,而是他的學生李必湖。
這tmd就很離譜了。
首先。
當時的袁國糧去了燕京開會,并不在三亞,所以這個搜尋任務才委托給了李必湖執行。
也就是如果袁國糧沒開會,這事兒肯定少不了袁國糧的影。